2023年语文中考阅读训练18篇-九游会国际

时间:2023-09-17 12:30:05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第1篇【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中考阅读训练1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18篇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篇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

【答案】⑴去拜访 ⑵说 ⑶以为耻辱 ⑷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含义的积累和掌握。平时要多注意积累课内词语的解释。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答案】(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

(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岂”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为”“佣”等词的解释。

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表达效果相同的句子。

【答案】左右皆笑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表达的意思是“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也就是说他不被当时的人认可、了解,而乙文中的“左右皆笑之”也说明了班超不被人了解。这两句的表达效果是相同的。

试结合原文分析两文在刻画人物这方面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判断能力。这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写人的。对人物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

现代文阅读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2篇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 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通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答案】“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 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着重考察的是突出文章中心所用的材料有哪些,这就需要通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领会答题要点,一一落实,这类题目一般要点与分值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有几分,往往会回答几个要点。(一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9、找出文章第一段用了那些词语刻画母亲,并简要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答案】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解析】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体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它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又是常用的两种词,文段中的动词,着重表现的是母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哪一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答案】“戳”一词用的好。“戳”原意是用尖端触击,在这里准确生动的写出了七姥爷对我行为的惊讶和不满。

【解析】回答词语的运用这类题目,首先要点出是哪个词,然后解释出这个词的原义或本义,再解释出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回答出作用即可。

11、作者随母亲卖白菜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结合母亲的言行举止,分析母亲有哪些品质?

【答案】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解析】总结人物的性格品质,要联系文中母亲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事件中概括出品质就好。回答时要注意分值,往往要点与分值是一致的。

结合文章的结尾段,分析在本文中作者倾注了那些感情?

【答案】“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文本内容与感情表达统一起来,这里的“沉痛”不仅有行为上的,更有心灵上的,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母亲生气而流泪,由此而产生的自责、愧疚、懊恼、痛苦一一袭来,让自己终生难忘。

文章的那棵最小的白菜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说一下有何作用?

【答案】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解析】小白菜是文章的线索,它在文中不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白菜,它对文中的行文起推动作用,也为后文的情节起铺垫作用,同时,它还是作者曲折人生经历的写照。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3篇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乙)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武城旋风》沈括)

4、理解加点字的含义。

患其塔动 (2) 匠师如其言

(3) 官舍民居略尽 (4):不可胜计

【答案】担心 遵照 完全 尽、完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略”在这里是完全的意思。

5、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贻以金钗 可以为师矣

盖钉板上下弥束 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乃以瓦布之 遂移今县

钱帅登之 望之插天如羊角

【答案】c

【解析】c项两个词语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两个“以”意思分别是用、凭借;b项两个“盖”意思分别是因为、原来;d项两个“之”意思分别是代词、不译。

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

【答案】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

【解析】这句话意思是:(龙卷风)渐渐靠近,经过县城,官府的房屋民房都被吹走,都被风卷入云中。可根据句子主语的变化来停顿。

8、翻译句子。(4分)

①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答案】①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塔)就不会晃动了。

②县城完全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县城就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讫”“悉”。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4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

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4、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1)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答应 (2)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

5、翻译句子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答案】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解析】翻译这句话注意“期年”是“满一年”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6、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答案】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7、阅读选文,分析燕昭王对待人才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

【解析】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体现出“思贤若渴、虚心求教、尊重人才”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5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

【答案】①祸患、灾难;②做,干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课文开篇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设计有何好处?

【答案】使所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能力,使所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铺垫。

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请结合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案】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现代文阅读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6篇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

我的母亲是个敝帚自珍的人。家里很多旧东西,她舍不掉丢掉。放眼偌大的家里,有些东西甚至用了30多年。有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从我记事起就有了,到如今母亲仍然舍不得换新的。那张小方桌上,布满斑驳的流年痕迹,坑坑洼洼,甚至有些摇摇欲坠,我总担心吃着饭,它会突然塌倒下来,结束它漫长的使命。我还总是想,如果用显微镜看这张桌子,说不定上面有多少细菌呢,那些坑洼裂痕里,肯定不会有多干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如果吃饭时饭粒掉到桌子上,母亲会飞快地捡起来吃掉。

去年,父亲把家里装修了一遍。母亲却不肯丢掉任何东西,焕然一新的家,散落着很多经年的旧物,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尤其是衣橱里,层层叠叠的旧衣,塞满了每个角落,散发着陈年的味道。每次打开来,就像进入一个阴暗潮湿的时光隧道,让人压抑。有一次,母亲还想把我小时候穿的旧衣服改了给我的女儿穿。我坚决拒绝,现在有那么多款式颜色都很漂亮的衣服,为什么不让孩子享受生活赐予的美丽?可母亲呢,依旧敝帚自珍,守着一堆堆的旧物度日。

我总是劝母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为这些“食之无味”的鸡肋般的旧东西,会错失许多新鲜尝试的机会。后来,我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故意推翻了那张小方桌,它立刻散了架。从此,父母吃饭用上了新的餐桌。新餐桌光洁干净,在上面吃饭都觉得有食欲。母亲从中得到启发,主动丢弃了很多留了多年的旧物,家里清爽了许多。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那年,妹妹失恋了,她爱的那个男人移情别恋,一去不回。妹妹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一边咒骂他,一边却把他的照片、信件,还有他送的礼物等反复翻出来看,咀嚼曾经的回忆。那次妹妹还拉着我,说是去200公里外的海边玩,其实她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听一下那个人的消息。看得出来,妹妹很珍惜那段感情,但是爱走远了,感情成了千疮百孔的旧物,何必再敝帚自珍,纠缠其中不能解脱?我对妹妹说,他辜负了你,不值得留恋了,彻底忘了他吧!妹妹终于下了决心,把关于他的一切统统扔掉。没多久,她开始了一段新感情,最终收获了幸福。

我们总是以为,属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使它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想放弃。写作中,我习惯把稿子写得很长,与编辑沟通的时候,他们经常告诉我,你的稿子长而不精练,可是,我从头看到尾,觉得每个字都是自己用心写的,都是宝贝。一位编辑说,你把稿子删掉1000字试试看,我照着做了。再读删改后的文章,觉得废话少了,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语言表达鲜明了,主题也突出了。那些多余的文字,其实根本就是“敝帚”,早该丢掉了。

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

(青岛日报 马亚伟)

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解析】: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敝帚自珍也是一种病,不懂得舍弃,就不能得到。”原文中的句子可以作为答案。注意找答案时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

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议论思路的。请作简要梳理。

【解析】:在梳理的时候要注意对内容的概括,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这些表明顺序的词语来领起,使条理清楚,思路明晰。

【答案】:文章首先用母亲最终将用了30多年舍不得丢弃饭桌以及旧衣服丢掉后家里变得干净清爽的事例来证明生活中不能敝帚自珍,应该懂得放弃。接着用妹妹终于开始一段新感情后收获幸福的事例来证明,然后用自己写稿子舍不得删除多余的字,后来在编辑的说服下,删除后,文章变得语言表达鲜明,主题突出的事例证明,最后得出: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这一结论。

辨析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有哪些?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丢,最后一无所获。

陶渊明放弃在官场里的争斗而归隐田园。

【解析】:第一个事例,乙就是懂得放弃的人,他放弃了许多并非特别好的玉石,才能保证他有体力背着这最好的一块下山。第二个事例鲁迅放弃了条件优越的东京,能学成后有稳定职业又可以科学救国的医学,才有了中国文坛一代文豪。陶渊明放弃了做官归隐田园,才有了内心的愉悦,写下流传千古的田园诗。而猴子掰玉米则是不懂的舍弃。这道题是要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要看到论据的实质。

【答案】:a b d,共三个事例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本题考查分析论据是否符合论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是分析给出的论据,透过现象分析论据的实质,来思考表现是否能够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敝帚自珍,守着残缺的东西不肯放手,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2)文章精短有力,像一棵树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

【解析】:在理解第一句话时候,要从作用方面来入手,注意议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解第二句话时候要体会这样写的妙处,这很明显是一个比喻句,那么比喻在议论文中的运用作用主要从论证方法方面来考虑。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总结上文,并将话题扩展开来,引出下文关于妹妹不懂得放弃以前的一段感情而给自己带来苦恼的事例。

(2)这是比喻论证,把删减过的文章比作“剪了旁逸斜出的枝干”,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只有懂得舍弃才会获得美好。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末提到“人生就是不断舍弃不断得到的过程,不让“敝帚”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收获前路上的花开灿烂。”结合多文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答案】人生就如同一段旅途,有平坦更有崎岖。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该懂得舍弃,舍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为明天的更好飞翔。

【解析】本题为开放新题目,做题时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可。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7篇

课内课外比较阅读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

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答案】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基本意思(喝酒是人之常情,但是欺君确实做大臣的犯的大罪),再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谓宾及其附属成分之间的关系,“饮酒”是“人之常情”的主语,“欺君”是“臣子之大罪”的主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划分句子的断句之处,同时注意一些句首、句尾(也)的虚词。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①第以实言对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用法。对“之”的几种常用用法必须掌握。a中都是“助词,的”;b中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它,指这件事”;c中都是“代词他(皇帝)或它(这件事)”;d中都是“代词他(鲁宗道、徐公)”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答案】(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课外词语要结合语境和联想学过的课文是否出现过该词语(如“尝”与《伤仲永》中的“未尝识书具”是相同的,是“曾经”的意思;“及”与《孙权劝学》中的“及鲁肃过寻阳”是相同的,是“到(至)”的意思)。

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答案】(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

(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最主要的方法是“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职等,以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语<如“来”>)、组(组词法,如“皇上、责怪、对答<回答>、换(根据语境替换法,如用“如果”替换“即”;用“您”替换“公”;用“晚”替换“迟”;用“什么”替换“何”;用“拿”替换“以”)”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译、漏译(“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情况,再有注意省略、特殊句式(“何以为对”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按照“以何为对”句序)。

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案】忠实(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

三、现代文阅读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8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出师表》(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上书谏吴王(节选)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出师表》是_________在出师前写给后主________的一篇文章。

【答案】诸葛亮(孔明);刘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掌握。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答案】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答案】a

【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现代文阅读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9篇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答案】人人皆可成为国王(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文章第一段从“王位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谈起,引出中心论点“人人皆可成为国王”。

15、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国王的精神享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国王的精神享受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问斩给第六段的第一句来回答。

16、参考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不能用本卷中出现的事例)。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

17、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分析这一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第②段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这一段用典型事例 作论据,意在具体地论证“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的观点。

18、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本文的观点这针对那些人群提出的?

【答案】生活中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第一段“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一句,以及下文的论述,以及最后一段“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可以了解文章是对“生活中的自卑者和自傲者”而言。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0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及主旨的理解。诗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请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诗人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鉴赏能力。这两句诗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诗人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1篇

舍得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xx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想做大规模,又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首段引用贾平凹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引贾平凹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引出论点——学会舍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解析】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作为议论文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为引出文章论点。其次,为了引出文章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答案】中心论点是学会舍得。分论点: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解析】文章扣住论题,从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四部分依凭中心论点“学会舍得”进行分项阐释。语言简洁、准确、严密、鲜明、逻辑性强的语句是学生把握分论点的很好的选择点。

第③段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简要分析本论据的作用。

【答案】写了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论证了“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这个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概括提炼能力。注重议论文中论据作用的总结。

【解析】第③段的写了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事例,论证了分论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这个分论点。

17、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论证过程的描述,首先要明确论证过程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文章⑤—⑧段首先提出观点,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最后点出论点的意义。

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答案】第5段。这段文字写的是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作用是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并论证“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的这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解析】华盛顿拒绝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作用是和帕霍姆的贪得无厌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并论证了分论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2篇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可以看出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答案】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明媚

【解析】第一、二句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四处飞舞。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突出了其明媚的特点。

2、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

【答案】拟人(或夸张)。表达效果: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等;②或者: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句的精妙。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3篇

远去的乡村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

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

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

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

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诗。

8、根据对④——⑥段内容的分析仿写句子。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答案】例: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秀才的诗行里,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解析】这道仿写题要在理清文中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第一件事是“蛙声、稻田”;第二事是“菜地、秀才”;第三件事是“豆荚、蛐蛐”按照这些意境来仿写。

9、阅读文章相关段落,分析下面两个情节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答案】(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解析】句(1)结合“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这句话来作答;

句(2)结合“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

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一句来分析作答。

10、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这个句子使用的是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拟人的修辞使句子在表达上根据有诗意,排比可以表现出菜地里的规整的样子,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11、结合这段话分析“固执”一词的表达作用。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解析】“固执”在这里是褒义词,“执着”之意,表现父亲对土地的不舍之情。

12、理解以“远去的乡村”为题的妙处。

【答案】①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

②“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强烈的对比。

③文章表达了

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④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题目含义的理解。题目“远去的乡村”,写的是“乡村”,但更着眼于“远去”,说明作者回忆的是对乡村往事的回忆。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全面具体分析。

1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对比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就会发现作者用一种温馨、快乐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乡村生活,而用无奈的情感写“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两者形成对比,强烈表达作者对远去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怀念。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4篇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 ”。

【答案】杜甫 诗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对杜甫,大家应该十分熟悉,对他的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记住“诗史”一词。

2、为诗歌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答案】第一层(前两行)写盛夏麦收时节,农家辛苦繁忙的情景。

第二层(3——8行)极写农家的辛苦。

第三层(9——最后)写诗人的愧疚之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诗歌意思来整合诗句,划分层次。本诗歌可以分文三个层次,抓住主要内容来概括各层的意思。

3、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表达了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这首诗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依次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5篇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也许长时间以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起色。你为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似乎你已无法跨越前方的障碍,但请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怀大志,并且很有天赋,却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而没有一些条件来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拼搏,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在多次的打击后,终于他们丧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灭,那改变命运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他们应该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风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看看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的继续努力。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地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他们应当如海浪一般继续去尝试,去拼搏。

愈挫愈勇和锲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少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无法克服所遇的障碍,那么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战屡败,但坚持不懈的他最终成就了辉煌。

林肯也曾为他所遇的困难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即便我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功。”

在林肯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很不服气,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而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台下的参议员立刻哄笑起来。

但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平静地对大家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 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出色。”

接着,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顿时,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的掌声。林肯并没有因为步入权力的顶峰而以新贵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成了他体察民情、为民众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再爬起来,重振旗鼓。古今中外,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自信、坚强的心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人生的路还长,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梦想与理想,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总有一天你将会从小溪变成大海。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或“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本文的标题“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一句名言警语来作本文的理论论据。

【答案】示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理论论据的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根据中心论点来补写相关理论论据。

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选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说明人生处处有坎坷,只要你有勇气面对,再多的坎都能迈过。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作用。文中用的是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俗地阐释了“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题难度不大,我们阅读该句时结合语段分析,该句用了比喻,是比喻论证,通俗的阐述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

针对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理”的现象,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当前的确有一部分中学生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变得固执,任性,以致轻生,说穿了就是心理比蛋壳还要脆弱。这么脆弱的承受力,我们怎么能经得住漫漫人生中的狂风暴雨。文中林肯成功的事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本题要抓住“蛋壳心理”的现象,扣住选文“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的中心论点或者林肯的事例谈感受即可。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6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解析】这两句写的都是军营生活的画面“看宝剑”,“听号角”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豪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案】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词画面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这两句,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加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面,“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答案】b

【解析】a项“沙场秋点兵”一句,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而不是“悲凉之气”;c项“沙场”和“霹雳”不是典故;d项这首诗从“可怜白发生”一句可以想见这是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的是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之情。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7篇

(一)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指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答案】〔 1 )通“措”,置。(2 )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

判断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用法。d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到 / 介词,从;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项,介词,用 / 连词,因为。

翻译文中的两个划线句。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时要注意“加”“易”的解释;(2)翻译是要注意“以”“徒”的解释。

结合上下文,分析秦王说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案】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我一发怒就会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就会死很多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深刻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上下句,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里,亲王为了达到侵吞安陵国的目的,在威逼唐雎接受所谓的换地协议。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第18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浙江省定海县海上的普陀山,乃观音道场,佛教圣地之一。③瓶、钵:和尚盛食

物的用具,化缘用。

4、下面各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吾欲之南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子何恃而往——面山而居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b项第一个“其”是“其中”的意思,第二个是“加强语气”的作用。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解析】翻译第一句话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恃”是“凭,靠”的意思;翻译第二句注意“顾”是“难道”的意思,“鄙”是“边境”的意思。

6、文中有两句“子何恃而往”,为什么前句用问号,而后句用叹号?

【答案】因为前句是探询(或一般疑问)语气,后句是轻蔑(或不屑一顾)语气。

【解析】“子何恃而往”意思是“你凭什么去呢”,字字读这两个句子,前一句是询问的语气,后一句是不屑一顾的表现。

7、文中写蜀鄙二僧的故事有何用意?

【答案】作为事实论据,充分证明了主观努力是做事、求学成功的关键。

【解析】这篇文章意在说明“主观的努力是做事和求学”的关键。而蜀鄙二僧的故事是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论据。

现代文阅读

推荐访问:中考 语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